萬山部落 龍頭山環流丘 萬山岩雕和油芒 高雄茂林原住民深度旅遊一日遊

萬山部落,坐落在高雄茂林風景區內的三個部落其一。到萬山部落一日遊或兩天一夜的部落小旅行,認識萬山部落的位置,了解傳統石板屋與萬山部落文化,更有三級古蹟的萬山岩雕,到底岩雕文化哪邊出現,又代表怎樣的涵義?體驗部落農事採山蘇,並親眼見到超級作物油芒是個非常新奇的體驗。從達魯瑪娜享受部落美食外,欣賞萬山部落新舊部落的自然美景,還有罕見的龍頭山環流丘地景之美,非常適合喜愛山林、歷史古蹟、部落秘境的旅人一同攜手,前來朝聖在茂林風景區的萬山部落(歐布諾伙)。

萬山部落在哪裡?萬山部落介紹

萬山部落在高雄茂林區的高 132 縣道上,從茂林區公所開車 7 公里就會抵達萬山部落入口。在日據時代的萬山村,被稱為「萬斗籠社」(Mandualan),舊部落在海拔高度 1475 公尺的萬頭蘭山下,族人們稱之為「歐布諾伙」(Oupunphuo)。

萬山部落

▲ 萬山部落入口處

在舊部落內,依然有保留完整的石板屋建築,並有秘境的萬山岩雕群,從民國 45 年就因集體遷村至今,現居住在高雄桃源鄉邦腹溪上游的寶山附近,又分為上部落和下部落。族人的祖先曾經和南鄒族、布農族通婚,因此在語言上有別於魯凱族,甚至與隔壁的茂林、多納兩部落而有語言上的差異。在部落內,則有「愛吃蛇的女人」的傳奇故事,而畫下萬山岩雕而成的歷史遺跡,吸引許多喜愛傳統文化和歷史遺跡的旅人前往。

高雄茂林:萬山部落一日遊

高鐵新左營出發
→ 抵達高雄茂林萬山部落
→ 帶迎賓花圈和部落傳統花紋背心
→ 在石板屋內聆聽萬山故事
→ 竹屋區展示舊部落模型與導覽
→ 部落 DIY(岩雕拓印/部落手工皂 DIY)
→ 部落農事體驗:採山蘇
→ 部落工寮用餐
→ 到龍頭山環流丘,欣賞濁口溪的曲流的自然景觀
→ 購買蝶 Svongvong 手感烘焙伴手禮

迎賓賞花圈 身穿部落服飾

從高鐵新左營站出發,至萬山部落就要一個小時的遙遠路程,抵達萬山部落後,族人迎接這群從各地前來的旅人來到部落,獻上親手製作的花環與傳統部落的背心讓我們穿著、戴著。製作花環的自然材料都取自於部落內的素材,像超可愛的橘色花朵,則是部落內重要的花卉,每到重要儀式,像結婚、迎接賓客都會頭戴花環,展現出部落的熱情。

身穿部落傳統背心,顯現部落社會中階級的象徵,一顆顆繡上超小顆的琉璃珠,每個人身上的背心都有其部落傳統文化故事,背心上貼心有口袋,非常適合拿來放一些小東西,放手機也剛剛好。

傳統石板屋與萬山部落文化

穿著傳統背心服飾,跟著馬樂老師一起到部落的傳統石板屋內。萬山部落內的傳統石板屋,已經有 15 年的歷史,為雙室型+下潛室的建築方式,並使用頁岩和黑灰板岩製成。為什麼要製作成下潛室的地下屋呢?主要是可以保持恆溫,並且通風、冬暖夏涼的功能,雖然進出石板屋之時,會需要低頭彎腰,這樣的舉動隊部落來說,會有進出人家家裡並尊重屋主之意。

萬山部落石板屋

▲ 萬山部落石板屋

萬山部落石板屋

▲ 馬樂老師講解傳統石板屋相關文化

跟著馬樂老師,聆聽講解傳統石板屋的相關文化與背景,真的非常有趣。從萬山部落的傳統遺跡,至石板屋建造、文化、屋內結構,突然覺得時間還不夠用呢。

萬山部落石板屋

萬山岩雕遺址和舊部落模祥樣貌

萬山岩雕遺址是在民國 67 年,由屏東師範學院任教的高業榮老師,在濁口溪上游的北岸,由魯凱族原住民的帶領下而發現岩雕遺跡,是台灣首見的史前岩雕藝術,並也是全台灣唯一發現的岩雕考古遺址。至今,已經累計發現 4 處 14 座岩雕,分別有:

  • 「孤巴察峨」(Kopaca’e)1 座
  • 「祖布里里」(Tubulili)2 座
  • 「莎娜奇勒娥」(Sanaginaeh)1 座
  • 「大軋拉烏」(Takalravoe)10 座

萬山岩雕的所在位置,為部落的傳統狩獵山林當中,有各種形狀的萬山岩雕,其刻鑿於岩石上呈現不同的紋路,像是人形紋、重圈紋、足狀紋等等,還有其他無法解釋的圖案,在其原住民社會有非常特殊的涵義。在萬山岩雕的發現,對台灣的史前文化與史前藝術開啟了不同的方向,不僅紋路會和魯凱族、排灣族會有類似的淵源,也能透過這些岩雕來理解人類遷徙和文化等不同樣貌。

萬山岩雕模型

▲ 一起觀賞萬山岩雕模型

萬山岩雕模型

▲ 萬山岩雕

萬山岩雕的遺址在深山中,不僅登山路徑不明顯,雨季也無法前去,需等到乾季才能請原住民一同帶領並花一兩天的時間抵達。對於一般的遊客來說,也不太建議前去,此行程也無法歸類於一般傳統的觀光旅行。因此,萬山部落的馬樂老師在社區內打造一間竹屋,就近距離欣賞到仿真的岩雕和舊部落模型,仔細聆聽馬樂老師的導覽解說,真的是很難想像在台灣某個角落,有如此精彩的岩雕考古遺址耶。

見到不同種類的萬山岩雕圖騰,至今還是不知道其詳細圖案的終其用意,有些則是流水的圖案,有些則是故事內吃蛇的女人,則有些又像一些抽象符號呢。

萬山岩雕的故事

前面有提到「吃蛇的女人」故事,其實會與萬山岩雕的內容有關係。雖然此故事的年代與來源已經不可考,傳說中,在魯凱族的下三社群流傳著關於萬山岩雕群的傳說,魯凱族的拉巴烏賴(Laba’ulai)貴族家祖先娶了布農族拉達烏龍安(Lada’ulongan)家女子荷絲為妻。妻子在做飯時都會吹口哨招來百步蛇,並將蛇烹煮進食,等吃完蛇肉了才會邀請大家前來用餐,不過,大家都發現自己漸漸變瘦弱,就很納悶並且偷偷跟著媳婦,才知道原來食物有參雜蛇肉一起烹煮。

由於百步蛇是祖靈的象徵,女子在祕密被其家人發現後被放逐,她在臨行時與丈夫約定在祖布里里(Tsubulili)和孤巴察峨(Gubatsaeh)的大石處相見,但其丈夫始終未出現。女子便在等待時,岩石被女子碰觸之後就變軟,在石頭上作畫而留下了圖案,還邊畫邊吃蛇肉充飢,丟棄之後的蛇骨頭都變成了百步蛇,這也是傳說中萬山岩雕的由來。

則這些故事內所繪畫的圖案,就成了現在所看到的萬山岩雕。

萬山岩雕照片

▲ 真實版萬山岩雕紀錄照片

不能忘記的舊部落:萬山部落的舊部落模型

萬山部落原先不居住在此,而是在遙遠遷村前的萬山舊部落,家家戶戶的石板屋都依照山坡而建立,但隨著 2009 年發生莫拉克風災,造成山崩與橋樑損壞,舊部落已經無法再居住,才遷徙到目前居住的地方。這次跟著馬樂老師,一同從舊模型觀察萬山部落的過往記憶。

萬山舊部落模型

▲ 馬樂老師與舊萬山部落模型

馬樂老師多年前返鄉回部落,透過板岩創作將文化傳承留下來,並多次前往舊部落,透過拍照與紀錄的實地考察,花許多時間將石板打造成舊部落模型。透過指示按鈕,在每一棟模型屋子都會有解說牌,能從模型中見到入部落內的隘口、祖靈祭祀的場所、每一戶人家的相對位置。

結果大家都在狂猜,到底哪一個房子為知名藝人梁文音的老家。不得不說,馬樂老師以一人之力,並花心血建造出舊部落模型,讓遊客知道舊部落的過往,也讓萬山舊部落的文化得以保留下來,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萬山部落:岩雕拓印+手工皂 DIY

以萬山部落傳統而發想的兩種 DIY ,都是非常深刻印象的故事。無論是圖騰、文字,透過石板地刻畫,藉由蠟筆的觸感在紙上完成拓印,將部落 ohonopo 或其他部落圖騰,像吃蛇的女人故事拓印起來,並能攜帶回家作為紀念品。在石板上,我最喜歡的圖案,是用族語搭配不同圖騰拓印出來,非常有紀念性。

萬山岩雕 岩拓DIY

▲ 萬山部落岩雕拓印

萬山岩雕 岩拓DIY

圖騰除了拓印外,還有新玩法:手工皂 DIY。

添加自己喜歡的精油,藉由染色或其他形式,打造成專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手工皂,這樣在回家使用肥皂,也會回想起當初在部落內製作的美好回憶呢。

萬山岩雕 手工皂 DIY

一起採山蘇,在地部落農事體驗

在部落內,跟著 vuvu 在部落內學習如何採集山蘇倒是有趣的事情。在山上或部落過活,最常吃的蔬菜都來自於部落小農場或鄰居種植的作物,基本上就是當季有什麼蔬菜,就吃什麼的概念。山蘇在山上算是還蠻好種植的蔬菜,喜歡陰涼且潮濕的環境,也是在原住民部落內會採摘的蔬菜之一。

我們這群都直接笑著說:「這是從產地到餐桌最近的距離。」

跟著 vuvu 熟練地踩著山蘇,至於山蘇的採集部位就是葉尾有點 Q 起來的葉片,即便是最外圍的也可以,這真心讓我非常驚訝,一直以來都認為山蘇就是要採摘最內圈剛長出來的嫩芽耶!結果不是,真的是又在部落學習到奇怪的新知識的概念。

萬山部落 採山蘇
萬山部落 採山蘇

好奇著問著 vuvu ,這樣我們採完之後,多久就會長出來啊?
只見 vuvu 手裡從來沒有閒過,彎下身子低下頭拔著鮮嫩的山蘇葉,一邊跟我們說:
「喔,這個喔?!很快~大概 3~4 天就要再來採一次,很累的耶!」

到底拔這些山蘇幹嘛?中午加菜阿。
只見 vuvu 見我們這群初次摘山蘇的,還狂幫我們採摘,深怕餓到我們。

「怎麼會?!我每次來部落都吃得飽飽。」

復育油芒:那個未來的超級作物

拔完山蘇,這次來件個聽說很厲害的未來作物「油芒」。

初次聽到這名字之時,還想說油芒跟芒草有關係嗎?當然不是,跟小米、紅藜外型有點相像,有著垂下的穗粒,現在為沒有人在種植的部落食物,過往可是非常傳統的部落穀物,也是台灣特有種的米糧。對部落老一輩的人來說,油芒都會跟小米一起種植,只為的是要讓小鳥不要來吃小米,改吃油芒。

這樣以前被當作鳥飼料放逐的油芒,當萬山部落有心人想要開始繼續種植,還對部落內的長老反對,也不太懂為什麼以前要給小鳥吃的油芒,現在還有特地種植呢?

萬山部落 油芒

如今,現在已經很少見到野生的油芒了。科學家研究也發現,種植油芒所需要的水量非常的少,只需要傳統稻米的 1/3 的水量,不僅可以對抗旱抗寒等惡劣環境,油芒所含的營養價值也比稻米還要高,全株可以有可以直接利用呢。

如今的萬山部落,目前正在馴化油芒中,希望哪一天可以繼續復育油芒,來保留原本的文化與傳統。

俯瞰新舊萬山部落 部落工寮用餐

在萬山部落學習到好多的相關知識,採完山蘇之後肚子也餓了,大夥一起驅車前往不用五分鐘就能抵達的部落工寮用餐。對原住民的工寮而言,就是簡單休息且放鬆的地方,大多數的工寮會有簡單的廚房,吃完飯後來唱個卡拉 OK ,是一種對生活上的態度與休憩的心情。

萬山部落
萬山部落

這邊的景色超好,即便在冬天也能感受到南台灣灣暖的天氣,部落的人們特別為我們準備著原住民風味餐,依照當季的食材來做變化,這次吃的有香蘭冰茶、達魯瑪娜三杯雞、懶惰吉拿富、顛倒瓜排骨湯、水沒有很大限定才有的馬告溪魚等等,簡單的每位搭配絕佳的無敵河景與部落山景,吃的是味蕾的享受與視覺的放鬆呢。

萬山部落

萬山部落和原鄉部落 那些特色產品

萬山部落

▲ 萬山部落的 vuvu 們

茂林國家風景管理處提供產業輔導與相關資源,並讓萬山部落的人才與文化特色,推出非常有萬山特色的伴手禮、原住民小米吊飾、部落在地植物的香氛產品,除此之外,也積極復育油芒,讓部落傳統文化的繼續延伸傳承下去。在萬山部落成果發表會當中,就看到許多非常有在地特色的周邊產品,像是石板雕刻藝術、 Svongvong 超好吃的手工麵包、馬吉姆姆的香氛精油、萬山岩雕特特色與小林煎餅合作的煎餅產品。

萬山部落

龍頭山環流丘和觸口溪曲流的大自然美景

環流丘到底是什麼呢?在河流中,水流長期的侵蝕與堆積,造成像龍脊的山丘,在地理學名詞就被稱為是「環流丘」。

曲流的形成,是因為河水受到阻力向外側沖刷,使得岸壁受到沖蝕,逐漸形成凹岸 (稱為切割坡)。而流速較慢的一側,則會發生沙石堆積的現象,使得岸邊較寬廣低平,形成凸岸(稱為滑走坡)。隨著河流的作用,曲流的彎曲度逐漸變大,使曲流頸慢慢的被截斷,河川改走新的河道,舊的河道則逐漸枯竭,同時,地殼舉升使得陸地高出河平面,被新舊河道所環繞,這被環繞的山丘,即是環流丘。

萬山部落

目前在台灣想要看到環流丘,目前在新店溪、大甲溪中游、北港溪下游、春陽附近的霧社西、濁口溪與秀姑巒溪下游等,其中以濁口溪最為明顯。大多數的環流丘的比高都在 10 公尺至 30 公尺之間,濁口溪的比高則在 100 公尺以上,屬「高峻環流丘」,全世界很少見。茂林國家風景區被濁口溪貫穿全區,區內二個最典型的環流丘地形,分別為蛇頭山及龍頭山,兩者均位於萬山里往多納里的途中。蛇頭山狀似蛇頭,栩栩如生的景觀就是河流所形成的。(資料引用自:茂林國家風景管理處

最後,若有機會前來高雄茂林的萬山部落,可以學習到很多傳統的部落文化傳承,像石板屋、油芒的故事、部落傳統農事等等,也能搭配附近景點來趟高雄茂林兩天一夜的小旅行,像小長城步道、蛇頭山觀景台、多納高吊橋、龍頭山望夫崖、茂林賞蝶步道、茂林情人谷溫泉等等,能體驗部落文化與在地風土情喔。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