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部落森林杵音餐桌 阿凡達秘境一起走尋根的路

馬遠部落,身處於鮮少人知道的花蓮萬榮鄉,卻有著宛如阿凡達秘境的河谷與純淨的溪水,伴隨著布農族的杵音,我們享用了一場來自於馬遠部落的森林杵音餐桌的自然饗宴。跟著布農族返鄉青年阿光,探索丹社群的尋根之旅,學習山上植物的功用與意義,學習搭獵寮在山上能有個休息的契機,伴隨著敲響杵音的節奏與悠揚的歌聲迴盪至山谷之中,火堆中的溫暖而不熄滅,烤著、燻著食物與感恩給予一切的自然。走吧,跟著黑崎來到馬遠部落中,花蓮一日遊的馬遠部落山谷裡。

許久不見的瑞穗車站,依然是這樣的緩慢與自然,我們一行人與主辦單位報到,收到了「餐桌上的部落旅行」有著縱谷與部落風貌的超可愛口罩。搭上九人座,風塵僕僕地向馬遠部落前進。回想至疫情前,曾經有過馬遠部落的一日小旅行,在短短兩年的疫情期間,似乎已忘了馬遠部落是否有任何改變的地方,印象逐漸模糊。

馬遠部落 唱著布農族獨有八部合音來探索阿凡達秘境

進山祈福,一起走尋根的路

沒到部落市區內,我們直接轉向一旁的產業道路上山至不遠處的馬遠部落秘境的入口。有著清澈的小溪流,依稀記得在此差點踩到河蟹過(對,非搪塞的那種河蟹),一旁的山蘇田依然翠綠與生機盎然,小小捲曲的嫩葉彷彿有了一線生機之欣欣向榮之感,我們在此有了儀式。

馬遠部落森林杵音餐桌 阿凡達秘境一起走尋根的路 - 黑崎時代

他是江阿光,來自於馬遠部落的返鄉青年,起初為了照顧家人的身體與姐姐的一句話而不得不回來部落打拼。過這幾年,慢慢地將馬遠部落的文化與故事,透過各種旅遊與口說介紹,搭配各種文化的馬遠部落一日遊與手作體驗,讓前來馬遠部落的每位旅人,能對此有了溫度與再度回來馬遠部落玩耍的契機。

只見江阿光對著我們這群外來遊客,一路上講著馬遠部落的故事,馬遠部落為何會從南投被日本人強制遷徙在此?花蓮縣唯一的布農丹社群,卻被迫遷移在花蓮縱谷山腳下生存。這些都是從耆老口中或阿光阿公那一輩的傳承故事,從南投走至花蓮至少也要七天甚至十天,這其中的徒步山麓之旅,只有當年經歷過的耆老才懂滋味。一種被強迫離家甚至到外地求生存的壓迫,橫跨一個台灣最高的中央山脈,翻過的不僅只有快消失的文化,也翻過與原先族群的隔閡。因此,在 2018 年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丹社群族人,從馬遠部落出發,踏上 80 年前祖先從南投丹大社遷徙至花蓮的關門古道,只為了找尋那祖先起源的返鄉之路。

阿光拿著米酒,口中念著告訴布農語的詞句,告訴祖靈說我們將會入山的活動,請保佑著我們今天活動順利並圓滿結束。每到原住民手上拿著米酒或其他祈禱的物品,都受到祖靈歡迎的感動。我們沒有其他用意,只為了想要體驗與學習該部落的文化與日常。

學習使用原始材料,像藤蔓來綁砍下的木柴,山上的資源很多種,就端看你該怎樣運用。一旁的同團有阿美族的族人,使用藤條根本有出神入化之感,不僅綁的牢靠還以多餘的藤蔓綁成提把,根本唯一種天然的藝術創作。

「你這幾根木頭,可能只拿來生火而已喔?!」
「我這份量都可以拿來煮泡麵了啦。」
「喔!阿美族很厲害喔,連提把都有了。」
「沒有拉,只是比布農的還要會用編織而已啦。」
「台北的會問有沒有膠布啦!」

大家撿到的木頭數量與粗細都不同,雖然阿光都已經將此木頭們都老早準備夠。我們提著並嘗試著綑綁自己的木材,也是一種對於上山的物資需要隨手自己處理學習綑綁,雖然不想完整的登山幾天幾夜,這一小段路確實讓自己體會到山上素材取的也是不容易。

布農族眼中的綠色植物

山上的植物何其多,只端你會不會從中發現其奧妙。話說,台灣 16 個原住民族群裡面,最擅長採集野菜與食用莫過於阿美族,但我認識的布農族也不惶多讓。從山上野菜與植物的辨認,與阿美族吃著同植物卻不同部位,也有著不一樣的料理方式。

馬遠部落森林杵音餐桌 阿凡達秘境一起走尋根的路 - 黑崎時代

從山蘇、一旁的種薑的田地,阿光帶領我們找著一旁不起眼的「腎蕨」,可是在山上找不到水源,能摘下球形的貯水器食用,有著解渴的功效,各類植物都有它背後的代表故事與族名,見著各種植物我們如癡如醉。此外,還有一個秋海棠,外型跟姑婆芋類似,但其莖卻有異想不到的濃郁酸味與分量十足的水分,愛吃酸的根本會馬上愛上它。

馬遠部落森林杵音餐桌 阿凡達秘境一起走尋根的路 - 黑崎時代

跟著布農獵人設陷阱與獵寮的那些事

走在馬遠部落的山中小徑上,這些路對於都市人來說不算好走,但一邊聽阿光講故事是很過癮的事情。要在山上找個棲息之地,從當地盡量選擇像是山洞或能遮蔽的環境之處,次而就是自己搭建獵寮了。抵達已搭建好的獵寮,就連獵寮放置的位置也是有可考究之處,能在山上能溫暖自己與暫時性休息的功能,一邊能生火,底下鋪著山棕有著較於舒適的休息環境。一邊吃著事先準備好的山豬肉與地瓜當點心,喝著溫暖的刺蔥茶,聽著阿光介紹這處處都是有其功能的獵寮,就連上面鋪的帆布角度都有講究,不僅能擋雨,累積下來的一角也能放個桶子接住雨水成為隨手可得的水源之一。一旁趴滋趴滋作響的柴火,不僅能讓自己保暖外,烤魚烤任何東西都非常適合,也溫暖了長途跋涉的自己。

馬遠部落森林杵音餐桌 阿凡達秘境一起走尋根的路 - 黑崎時代

馬遠部落的阿凡達秘境學習布農杵音

既然來到了屬於布農族的馬遠部落,學習杵音是必然之事。杵音節奏對初學者來說不難,難的是需要大家一起配合完成布農族曲目,沒有什麼節奏感也能簡單完成任務也是很有趣的事情。伴隨著一旁的媲美阿凡達秘境的溪谷流水聲,碩大和各種顏色的石頭,搭配我們學習杵音與看似簡單的旋律與歌唱,將歌聲迴盪在山谷之中,引起更大的迴響記憶。

馬遠部落森林杵音餐桌 阿凡達秘境一起走尋根的路 - 黑崎時代
馬遠部落森林杵音餐桌 阿凡達秘境一起走尋根的路 - 黑崎時代

我喜歡原住民傳統音樂,特別透過不同樂器或簡單的一把吉他,就能演奏出非常悠然並動容的歌聲或旋律。在布農族的文化中,八部合音極為非常令人讚賞只用不同的音符卻能演奏出令人震撼的音樂,但,依然讓我想念的,而是馬遠部落中的杵音,敲打著石頭卻能有不一樣的感動。

森林杵音餐桌,一日布農族

活動的最後,我們抵達了馬遠部落那傳說中的百年榕樹下,展開一場名為「森林杵音餐桌」的盛大饗宴。搭配使用馬遠部落在地食材,從山上的野菜至煙燻的部落烤肉,一份又一份地讓餐桌讓整個自然融為一體。餐桌上的裝飾,從石板上長出的山蘇,身為馬遠部落一分子的馬香蘭打趣的說:「喔,這是山蘇,但千萬不小心吃錯菜喔!」深怕我們一個不小心,就把桌子裝飾的山蘇葉給吃了。

馬遠部落森林杵音餐桌 阿凡達秘境一起走尋根的路 - 黑崎時代

其中,整體森林杵音餐桌最讓我最為動容的,則是一鍋小米飯的故事。在布農的文化裡,小米都佔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年的祭祀儀式都少不了以小米為主題的活動,包含小米開墾祭、小米播種祭、除草祭、收穫祭、入倉祭等,小米都佔有了一席之地。中間的那一鍋煮好的小米飯,但最道地的吃法則是使用潔白的豬油,放置適當的量,拿著湯匙將小米與豬油混合,一口入下才是最能呈現小米精華的吃法。

馬遠部落森林杵音餐桌 阿凡達秘境一起走尋根的路 - 黑崎時代

愛開玩笑的香蘭說:「小時候都會這樣將小米飯畫成四等分,大家很窮只能這樣分著吃,大哥太過聰明還知道要他這一塊特地用湯匙將線畫深一點,好讓豬油可以留至他方向量比較多,不知道是否這樣才唸書的比較厲害。」我們也使用湯匙,取著小米與豬油融合在一起吃後吃下,有著豬油的濃郁香氣與小米榖物口感,成為了本場的最佳靈魂。

「當你們吃下小米飯,也成為一日的布農族。」

馬遠部落森林杵音餐桌 阿凡達秘境一起走尋根的路 - 黑崎時代

一旁的架上,有著煙燻的烤肉足以迷倒喜愛吃肉的人,充滿原始風味與煙燻過的氣味,成了餐桌上最獨特的存在。山野間的野菜也不惶多讓,山蘇、龍葵、過貓、木鱉果的葉子,成為了簡單川燙的原始味道,我喜愛有點苦味但卻回甘的滋味,深色蔬菜無論簡單川燙或煮成一碗被稱為 sama (鵝仔菜)依然是我的心頭好。有一種說法是深色蔬菜對身體不錯,但讓我懷念的是那野菜湯的滋味與山野間的懷抱。一口燻肉,一口刺芹,將葉子以包生菜方式之姿,席捲了舌苔上味蕾的衝擊。單純的肉香、野菜的獨特香氣卻讓我很難用三言兩語的文字形容,甚至非常享受與喜愛此味道。宛如蔥蒜味又有點刺激感的蕗蕎,成為了搭配山豬肉的哥倆好,一旁的小米辣椒讓喜愛更加刺激且嗜辣的人,能有另外的選擇。

馬遠部落森林杵音餐桌 阿凡達秘境一起走尋根的路 - 黑崎時代
馬遠部落森林杵音餐桌 阿凡達秘境一起走尋根的路 - 黑崎時代

在森林杵音餐桌上,擺著竹子切下製成的水杯,一旁有著檳榔鞘作製成的容器,上菜的盤子以木頭呈現,與整體自然環境融合在一起。耳朵聆聽的是獵前祭槍歌,手裡拿著裝有刺蔥茶的竹子杯,一口咬下獨特肉串,能呈現的是五感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傳唱在布農族的歌聲之中,迴盪在從花蓮到台北的回家路途之中。

活動名稱:馬遠部落-森林杵音餐桌
活動報名:https://jacreative.com.tw/hdt/2019/food-anlung.html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